翻面映畫電影列表

2019
11/22
上映
麂皮:永不滿足

麂皮:永不滿足

Suede: The Insatiable Ones

上映日期:2019-11-22 片長:1小時53分 歌舞 紀錄
作為Suede成軍30年來最完整,最詳實的紀錄片,《麂皮:永不滿足》是Suede寫給樂迷的回憶錄。以五大篇章細數 Suede樂團生涯的高低起伏,接露各首黃金單曲、暢銷專輯背後的創作故事與秘辛。 英倫搖滾名團Suede成軍30年紀念音樂電影;歷代團員現身說法,分享 Suede經典專輯、經典單曲背後故事。 與綠洲(Oasis)、布勒(Blur)、果醬(Pulp)齊名,被譽為90年代英倫搖滾 (Brit-Pop)四大名團之一的麂皮(Suede),創始團員分別為主唱布雷特安德森 (Brett Anderson)、吉他手柏納巴特勒 (Bernard Butler)、貝斯手馬特奧斯曼 (Mat Osman)、鼓手賽門吉爾伯特 (Simon Gilbert),以及後來組了Elastica的吉他手胡斯汀弗里舒曼 (Justine Frischmann)。自1993年首張同名專輯發行以來,Suede便挾著年度最佳英國樂團、最佳新團以及年度銷售排行榜冠軍之光環,迅速征服全英樂壇乃至於全球樂迷之目光,引領英倫搖滾之風騷。 作為Suede成軍30年來最完整,最詳實的紀錄片,《麂皮:永不滿足》儼然就是Suede寫給樂迷的回憶錄。全片是以五大篇章細數 Suede樂團生涯的各種高低起伏,接露各首黃金單曲、暢銷專輯背後的創作故事與幕後秘辛,刻劃各團員間在年輕氣盛時,面對迅速成名的壓力與輝煌不再的抑鬱,更重要的是各團員-包含業已離團的老團員如Bernard Butler、Justine Frischmann們,如今都能以平靜的心情話從前,一同拼湊90年代的美好回憶。
2019
06/14
上映
帕爾曼的音樂遍歷

帕爾曼的音樂遍歷

Itzhak

小提琴大師帕爾曼(Itzhak Perlman)的紀錄影片,演奏《辛德勒的名單》、《新天堂樂園》淒美又溫暖的主題曲的音樂家,從罹患小兒麻痺症,到獲頒4座艾美獎、15座葛萊美音樂獎與終身成就獎的傳奇。 小提琴巨匠帕爾曼傳記電影。 你可能不知道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這位20世紀後期最出色的小提琴家,但你一定聽過他所拉奏的《辛德勒的名單》、《新天堂樂園》的動人琴音。 在古典樂圈,帕爾曼 (Itzhak Perlman)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且至今仍持續巡迴演奏,所到之處,場場一票難求的傳奇小提琴演奏巨匠。在普羅大眾圈,憑藉著《辛德勒的名單》中淒美又溫暖的小提琴主題曲,更是一舉感動全球千萬人心,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出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的帕爾曼,四歲時便罹患小兒麻痹症,導致終身不良於行,卻也開啟他的傳奇篇章。幼時,從電台廣播聆聽到海飛茲(Jascha Heifetz)的演奏後,帕爾曼便下定決心要成為小提琴演奏家,自此開始苦練,並展現過人天賦。13歲那年,帕爾曼受邀至美國CBS「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作轉播演出,他即時演奏了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Nikolai Rimsky-Korsakov)的炫技名曲〈大黃蜂的飛行〉(The Flight Of The Bumble Bee) 以及韋尼奧夫斯基 (Henryk Wieniawsk)的〈華麗波蘭舞曲〉(Polonaise Brillante in A major Op.21),遂一炮而紅,從此定居美國深造。20歲時,帕爾曼首度登上卡內基音樂廳,隔年參加列文垂特國際小提琴大賽 (Leventritt competition) 贏得首獎,更令帕爾曼成為職業演奏家。 回顧逾50年的職業演奏生涯,帕爾曼曾與許多指揮大師、演奏家合作,留下一場又一場傳奇名演,也錄下一張又一張經典唱片。同時,熱愛跨足電視、電影配樂演奏的帕爾曼,也獲頒4次艾美獎、15座葛萊美獎的殊榮,畢生成就可謂輝煌,儘管如此,帕爾曼依然謙遜如往昔。 在《帕爾曼的音樂遍歷》片中,樂迷觀眾將聽到帕爾曼親口分享許多不為人知的生平逸事,還有他音樂路上的心路歷程,更重要的是聽他講解音樂所謂何事,堪比一個半小時的音樂大師班。除此之外,片中亦可見帕爾曼私底下幽默風趣,毫無架子的樂天性格,以及他與阿格麗希、紀辛等演奏名家排練時的珍貴錄像,值得音樂圈演奏家、樂迷一看再看。
2019
05/24
上映
與神同愛

與神同愛

Believer

《與神同愛》一片乃記錄著丹雷諾茲 (Dan Reynolds)在創作「信徒」(Beliver)一曲與《超進化》(Evolve)專輯時的心路歷程-他該如何在信仰與信念間尋求解答?該如何透過個人的號召力改變教會、教友反同婚平權的立場?該如何藉由音樂的力量影響更多民眾了解LGBTQ議題?又該如何用實際行動帶給許多LGBTQ族群及其家庭、學校、社福單位更多的幫助? 最終,丹雷諾茲乃與同為虔誠摩門教徒的霓虹樹樂團 (Neon Trees)出櫃主唱泰勒格倫(Tyler Glenn)合作舉辦LoveLoud Festival,並成立永久組織給予LGBTQ的摩門教徒更多協助,讓猶他州的LGBTQ青少年自殺率得以降低。 《與神同愛》並非謎幻樂團(Imagine Dragons)或主唱丹雷諾茲 (Dan Reynolds)的個人紀錄片,也不是令人血脈賁張的音樂電影。然而,當觀眾跟著丹雷諾茲依同省思信仰的真諦、平權的價值以及創作者的良心時,我們將會更加體認丹雷諾茲真誠、大愛又入世的音樂信念,更加了解何以謎幻樂團(Imagine Dragons)會受到跨族群青少年間的熱烈回響。 值得一提,本片導演唐阿戈特(Don Argott)早自2005年《搖滾學校》(Rock School)開始就一直孜孜拍攝音樂主題紀錄片,可說是北美音樂紀錄片的品質保證之一。另外,本片配樂邀請到漢斯季默操刀,帶給本片許多看點之外的「聽點」。
2019
04/26
上映
製琴師與他的琴人

製琴師與他的琴人

Carmine Street Guitars

上映日期:2019-04-26 片長:1小時21分 紀錄
吉姆賈木許、艾絲特白莉特等跨足樂團之影人現身暢談吉他經。 中產階級崛起,拜金主義入侵,在早已不是紐約波希米亞文化重鎮的格林威治村,有一家時間彷彿仍停留在六十年代的手工吉他客製坊,名為「卡爾邁街吉他」(Carmine Street Guitars)。瑞克凱利(Rick Kelly)是「卡爾邁街吉他」的資深製琴師暨創辦人,數十年來,他走遍格林威治村內被都更,被拆毀的老旅館、老酒吧、老教堂,尋找被閒置,被丟棄的百年老建材、老傢俱作為回收木材,再經其鬼斧神工的精雕細琢之後,遂化身為一把又一把外型獨一無二,音色獨樹一幟的手作吉他。不僅展現出令人肅然起敬的職人精神,更傳承著日漸受後人遺忘的格林威治村歷史文化,因此成為手工吉他收藏家間的夢幻逸品。 本片導演朗曼 (Ron Mann)花上五天時間跟拍,以純然的旁觀角度,紀錄瑞克凱利與其得意門生辛蒂胡蕾(Cindy Hulej)慢工出細活的製琴過程,以及製琴師與眾「琴人」間真摯動人的互動對話。
2019
02/14
上映
Nico,地下絲絨之後

Nico,地下絲絨之後

Nico,1988

美國地下搖滾樂界明星妮可逝世前最後巡迴演唱的紀錄片。 Nico,神秘而幽美的日耳曼女子,60年代歐美音樂圈、電影圈、藝術圈共同追捧的謬思女神,在揮別金迷紙醉,眾聲喧嘩的60年代之後,她才真正走出屬於自己的詩歌之路,重新回歸本名「Christa Päffgen」作單飛演出。教她煎熬的不僅僅是深受過往盛名之累,如何與兒子重建缺席多年的親情關係才是她內心最軟弱的那一塊。 本片橫跨巴黎、布拉格、德國紐倫堡、曼徹斯特、波蘭鄉村與羅馬海濱多國拍攝,由曾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的丹麥女演員Trine Dyrholm演出Nico這位傳奇人物,是一個關於重生的故事,一個藝術家、一個母親、一個敢於超越框架的女人的美麗故事。 《Nico,地下絲絨之後》的故事背景聚焦在80年代Nico移居英國曼徹斯特後,與新經紀人合作,所展開一連串的歐洲巡演過程。在面對外界的質疑以及內在的自我懷疑,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一代女神是如何對抗心魔,如何找回自我,又如何修補母子關係,重新活出另一個人生?
2018
11/16
上映
艾瑞克克萊普頓:藍調天堂路

艾瑞克克萊普頓:藍調天堂路

Eric Clapton: Life In 12 Bars

奧斯卡金獎製作人《溫馨接送情》莉莉菲妮扎努克執導,《尋找甜秘客》約翰巴斯克監製。 「我以往充滿仇恨與憤怒,音樂拯救了我。」─艾瑞克克萊普頓 被譽為「吉他之神」的頂尖吉他手不少,唯有艾瑞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是唯一一位憑藉雛鳥樂團(The Yardbirds)、奶油樂團(Cream)以及個人單飛成就,三度獲頒搖滾名人堂殊榮的殿堂級吉他手,深深影響著藍調音樂的發展史。 《艾瑞克克萊普頓:藍調天堂路》是艾瑞克克萊普頓主動提議拍攝的自傳體紀錄片,全片採自述口吻,回顧一生,娓娓交代其藍調音樂的養成以及音樂路上所有重大時刻及歷史事蹟,其中包括他參與雛鳥樂團(The Yardbirds)、奶油樂團(Cream),以及後來大放異彩的單飛年代,與藍調之王比比金(B.B. King)、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 披頭四喬治哈里遜(George Harrison)等傳奇樂手的合作歷程,逐一追溯這位搖滾名人堂傳奇樂手的職業生涯,一窺《淚灑天堂》(Tears in heaven)等經典名曲背後的故事。 另一方面,本片也可視為艾瑞克克萊普頓的「傷痕文學」之作。片中他以自贖的態度侃侃而談曾所掙扎的音樂事業,動蕩不倫的愛情史,酗酒、毒癮的黑暗面以及他年幼兒子早逝的悲慘遭遇,穿插大量的影音史料,還原克萊普頓當初是如何面對渠等如同「天堂路」般的人生挑戰,最終磨練出款款情深的藍調底蘊,譜唱出一首又一首用歲月淬鍊出的動人歌曲。
2018
08/31
上映
hide:來春之約

hide:來春之約

Hurry Go Round

上映日期:2018-08-31 片長:1小時48分 歌舞 紀錄
★傳奇不滅:日本視覺系搖滾傳奇吉他手hide逝世20周年紀念電影 ★永恆身影:hide逝世前珍貴工作錄像,爽朗模樣,首度曝光 ★餘音繚繞:片尾主題曲收錄未曾公開的「Hurry Go Round」錄音室版本 ★繼《We Are X:X Japan重生之路》後,又一部日系搖滾樂迷不容錯過的音樂電影 1998年5月2日,日本傳奇視覺系樂團X Japan吉他手hide於自宅意外身亡,消息一出,震驚全日本,各大媒體均以最高篇幅方式緊急報導。5月7日,hide的葬禮在東京築地本願寺舉行,現場共擠進超過五萬名樂迷齊聲哀悼,創下日本演藝史上最多人數參與的送殯紀錄,hide的劃時代影響力可見一斑。 一位傳奇的殞落,一個時代的終結,但在廣大樂迷心中,hide依然如此強烈地存在著。今年適逢hide逝世20周年,「hide 20th Memorial Project」就在家屬、團員、歌迷們的引頸期盼下盛大舉辦,本片即為20周年紀念計畫中的一環。 《hide:來春之約》原片名援引自hide生前最後發表的同名單曲「Hurry Go Round」,hide三浦靈園碑上所銘刻的歌詞亦是出自此曲。許多樂迷皆視本曲歌詞為探索hide生前內心世界的重要線索。 如同X Japan紀錄片《We Are X:X Japan重生之路》委託事前與X Japan並不熟稔的導演進行拍攝,以保持公正客觀超然的敘事立場般,《hide:來春之約》也在hide家屬的要求下,委請導演石川智徹操刀。導演為了讓所有樂迷觀眾重新回憶起當年著迷hide的起點與過程,特別邀請原本也不瞭解hide生前事蹟的新世代演員矢本悠馬作為引領觀眾舊地重遊,追憶hide生前成長足跡,重溫hide歷年創作的「導遊」,遂讓本片更能貼近歌迷們的「初心」。 除此之外,片中也邀請到hide生前的樂團團員如X Japan團長Yoshiki,音樂夥伴如名製作人I.N.A以及hide的胞弟松本裕士分享各自對於hide的深刻回憶。言談之中,樂迷也將更加了解hide私底下的為人處事就像舞台上同樣積極樂觀,進而思索「如此進取性格的人可能自殺嗎?」 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在訪問到hide單飛時期的共同製作人I.N.A時,竟意外尋獲hide生前創作「Hurry Go Round」從未公開過的錄音版本,此曲遂成為本片主題曲,成為hide逝世二十年後帶給樂迷最珍貴的禮物。
2018
07/20
上映
鬼太鼓座

鬼太鼓座

The Ondekoza

上映日期:2018-07-20 片長:1小時47分 歌舞
「鬼斧神工,石破天驚,鼓道與藝術的極致,生命與智慧的圓融」-當代指揮大師 卡拉揚 「帶著幾分魑魅氣味,在深夜裡幽渺飄蕩」-村上春樹 「燃燒生命的舞臺藝術、剛柔並濟的魅力所在」-樂評人 楊忠衡 世界級鼓藝演出團體「鬼太鼓座」是1969年由創辦人「田耕」(本名田尻耕三)帶領一群厭倦都市文明,醉心傳統太鼓藝術的青年樂手,在日本新潟佐渡島所成立的音樂修行團體,並根據「立地而奔、立地而鼓、立地而舞」的精神宗旨,讓太鼓擊樂與奔跑、舞蹈等肉體鍛鍊融為一體,成為貫徹物我合一的極限演出形式。氣吞山河的鬼太鼓座也會使用竹笛、三味線、尺八、箏等婉轉幽遠的日式傳統樂器共奏,藉以達到陰陽調和,剛柔並濟的太極之境。 1981年,曾活躍於50至70年代,並以超低鏡位攝影風格著稱的日本任俠浪人電影泰斗加藤泰(Tai Kato),抱病前往佐渡島,以完全沒有劇本,沒有市場框架,沒有商業考量,完全自由的身段,執導拍攝生前最後遺作《鬼太鼓座》,藉由鬼太鼓座石破天驚的力與美,彰顯其至死方休的生命意志,奏出他生命旅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不顧世俗眼光,追求純粹藝術與極致美學的天鵝之歌。然而,本片拍攝當時並無上映計畫,全片完成之後,乃至1985年加藤泰導演仙逝至今,整整30多年間,本片始終塵封,未曾公開放映,早已成為日本影史的傳說之作。2016年,適逢加藤泰導演100歲冥誕,其後代總算首肯,正式解禁,經數位修復,才讓影迷有機會觀賞這部加藤泰導演個人藝術美學的集大成之作,也讓世人見證鬼太鼓座近乎原始的藝術生命力。 值得一提,本片配樂是由小野洋子(Yoko Ono)第一任丈夫-日本激浪派(Fluxus)前衛音樂家一柳慧(Toshi Ichiyanagi)操刀,在鬼太鼓座慷慨激昂的擊樂往復之外,不時加入電氣聲響,營造出充滿生命哲思的神祕氛圍。另外,本片的美術指導也大有來頭,是如今被公認「日本安迪沃荷」的普普藝術家橫尾忠則(Yokoo Tadanori)。
2018
06/29
上映
比利時狂想曲

比利時狂想曲

Belgian Rhapsody

上映日期:2018-06-29 片長:1小時39分 喜劇 歌舞
比利時影子塗鴉藝術家文森巴爾(Vincent Bal) 幽默詼諧歌舞喜劇,宛如比利時超展開歡樂版《樂來越愛你》。 《比利時狂想曲》敘述一位亟欲展現個人音樂天分卻鬱鬱不得志的爵士小號手雨格,決心離開原本的常勝軍樂團,協助另一組欲振乏力的管樂團奪得年度大賽勝利。他是如何頂著背骨叛徒的罪名與空降部隊的質疑眼光,為守舊呆板的老樂團注入新活水,以逆轉勝之姿,擊敗老東家,並且抱得美人歸。 本片導演為比利時影子塗鴉藝術家文森巴爾(Vincent Bal),他不僅擅長以物件光影繪出詼諧幽默的畫作,跨界拍起電影來,同樣充滿童趣,饒富奇想,常有天外飛來一筆的驚喜橋段,讓觀者會心一笑。在他奇幻幽默的敘事下,不時藉由神來一筆的歌舞場面,營造神采飛揚、愉悅動人的戲劇張力,讓這部通俗的音樂愛情電影不流於庸俗。 另一方面,本片是以兩大敵對管樂團的音樂較量作劇情開展,其中一組是講「佛萊明荷蘭語」,另一組則操「瓦隆方言法語」,恰好反映比利時當地南北地區語言文化的差別、隔閡、對立與分歧,對於熟稔比利時地方文化的觀眾,必能在劇情與對白之中察覺更多笑料;反之,則可視為了解比利時族群文化的敲門磚。
2018
03/09
上映
電影配樂傳奇

電影配樂傳奇

Score: A Film Music Documentary

上映日期:2018-03-09 片長:1小時33分 歌舞
2017加斯帕影展觀眾票選獎,2017 Newport海灘影展最佳長片,2017克里夫蘭影展音樂電影首獎。 史無前例,黃金陣容,以漢斯季默為首,各路配樂大師齊聚暢談配樂奧義。 好萊塢八大影業破天荒聯合授權經典電影配樂片段。 影史經典配樂譜寫錄製過程、幕後秘辛,難得公開。 音樂是影像的支柱,是電影臨場感的催化劑,更是觀影過程不可或缺的催情激素。除了少數特例外,幾乎每部電影都需要畫龍點睛,點石成金的配樂營造情境氛圍,襯托戲劇張力,昇華角色情緒,引領觀眾反應。越是家喻戶曉的經典電影,其配樂更是令人一聽難忘,歷久彌新。舉凡《E.T. 外星人》、《大白鯊》、《黃昏三鏢客》、《洛基》、《刺激1995》、《瘋狂麥斯:憤怒道》、《蝙蝠俠》、《侏羅紀公園》、《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變形金剛》、《不可能的任務》、《法櫃奇兵》(印第安納瓊斯系列)等族繁不及備載的影史經典,當我們提起渠等鉅片,腦中勢必油然浮現耳熟能詳的經典旋律與朗朗上口的主題歌曲,成為跨世代觀眾間所津津樂道的共同記憶點,這便是配樂的魔力、滲透力與影響力。 《電影配樂傳奇》並非首部關於配樂與配樂師的紀錄片,卻是第一部集結當代配樂名家,共同為「好萊塢電影配樂史」作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地精彩回顧。導演麥特許瑞德(Matt Schrade)共專訪超過三十位好萊塢重量級配樂家,藉由眾名家們的剖析與導聆,自默片時期,卓別林(Charlie Chaplin)與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當紅年代所運用的鍵琴伴奏開始,爬梳好萊塢百年以來的電影配樂發展歷程,並且逐一瞻仰以《金剛》(1933)奠定日後災難片配樂風格的馬克斯史坦納(Max Steiner),以《慾望街車》開創爵士樂作電影配樂的先鋒亞歷克士諾斯(Alex North),以《唐人街》挑戰爵士樂更多入曲配樂可塑性的傑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以及定義驚悚片配樂質地的希區考克御用配樂師伯納赫曼(Bernard Herrmann),定義西部片配樂調性的埃爾默伯恩斯坦(Elmer Bernstein)等諸位已故傳奇配樂大師們的不朽成就。 同時,也細數著史蒂芬史匹柏與喬治盧卡斯兩位重量級導演的御用配樂師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星際效應》、《全面啟動》、《黑暗騎士》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御用配樂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以及已為超過500部電影製作配樂的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等當代配樂巨擘如何承先啟後,再創巔峰的不凡造詣。 最後,更不忘肯定九吋釘(Nine Inch Nails)樂團主唱特倫特雷澤諾(Trent Reznor)等非傳統業界科班出身的新銳配樂師為電影配樂所帶來的新刺激,新思維與新風貌。 除回顧大師身影,細數當代傳奇,凝視未來之星外,本片更帶領觀眾跟隨諸位配樂師的腳步,直擊電影配樂譜寫、錄製、演奏的創作過程,所有影癡、樂迷以及有志加入影音行業的「準」職人或業界職人們看了必定會大呼過癮。

廣告

廣告

gamme
重要聲明:本網站為提供內容及檔案上載之平台,內容發佈者請確保所提供之檔案/內容無任何違法或牴觸法令之虞。卡卡洛普無法調解版權歸屬等相關法律糾紛,對所有上載之檔案和內容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一切檔案內容及言論為內容發佈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