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上映 35 年經典數位修復重新上映。
青春生命不可預測的哀傷。
一群無所事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在等待入伍的日子裡,從澎湖風櫃去到了高雄。失去了老家的翼護,原本的苦悶變成騷動,但面對生活的磨難、人際的變遷,他們也從經驗傷痛,學習成長,青春謝幕。
侯孝賢曾多次稱《風櫃來的人》是他導演生涯的一大轉折,也是他個人最喜歡的作品。當時和其他新銳導演的交遊,以及益發自覺的創作意識,讓他首次面臨形式與內容的問題,過去他都是寫完劇本就拍,對他而言,電影只是敘述,並沒有形式上的考量。
然而《風櫃來的人》劇本完成後,他卻陷入鏡頭應該怎麼拍的思考。此時編劇朱天文介紹他讀的《沈從文自傳》無意之間開啟了他對電影鏡頭觀點和過去截然不同的想法,一種輻射的、冷靜的觀照,逐步化為侯孝賢著名的風格特質之一。而在剪輯階段,因為看了高達的《斷了氣》而推翻了他與剪接師過去對近、中、遠景鏡頭使用的傳統觀念。這個例子不只在說明侯孝賢的風格不是憑空而來的,更重要的是他如何能成為當時新導演當中最傑出的一位,跟他具備傳統電影底子,卻還有強大的吸收能力,並轉為自己獨特風格的才能,息息相關。
於是在《風櫃來的人》看似鬆散的故事中,帶著相當距離捕捉幾個百無聊賴青少年的鏡頭裡,從寫實的形式,逐步累積成一種抑鬱的情感,把成長中的茫然、無知又不失可愛的率直,變成可觀的生命力。無論對侯孝賢或台灣電影而言,《風櫃來的人》都是一大躍進。